健康太空船-5:重量級寶寶不健康?
黃頂立 DEENG-LIH HUANG, Ph.D.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有機化學博士
E-mail: dh459@columbia.edu
(電腦字數統計:中文字 3,009,英數字 200;有 2 個表)
「哇喔!剛剛《健康太空船》飛射突破大氣層的過程很刺激吧!」副船長《健康機器人》《若巴特》(Robot) 邊說邊興奮的從座位跳起,「看看太空船外面亮晶晶的星星在浩翰漆黑的宇宙中一閃一閃,好漂亮,不是嗎?」
「我們在剛開始這段航程可以先把《健康太空船》用電腦程式設定成自動航行。談到電腦程式設定,你可能不知道,不管有沒有學過程式設計,懷孕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厲害的程式設計人員,連微軟的總裁比爾蓋茲都望麈莫及。」
「你別開玩笑了,《若巴特》!」
「嘿!我不是跟你們開玩笑,這可是有科學研究證據的!」
「喔!真的嗎?」
巴克假設 -- 出生體重和一歲體重愈輕者有愈高的心臟病死亡率
在今 (1999) 年 3 月 17 日,台灣的新聞報導台中一位 5720 公克重量級寶寶哇哇落地之前的十年,也就是在 1989 年,英國少時閹不疼 (Southampton) 大學的巴克 (DJP Barker) 率先在著名的 Lancet 期刊提出他的大膽異類假設,巴克認為產前的胎兒時期和產後的嬰兒時期發育不良,會導致長大成人時期的心臟病。他們同時用科學研究證實這個假設,他們對英國賀佛雪 (Hertfordshire) 六個地區在 1911-1930 年間出生的 5,654 名男性研究,其中 92.4% 吃母乳,平均出生體重為 3.6
± 0.6 公斤,平均一歲體重為 10.2 ± 1.2 公斤。在 1951 年 1 月至 1987 年 12 月間,共有 1,186 人死亡,死亡年齡介於 20-74 歲,其中 434 人死因為缺血性心臟病。
研究發現出生體重和一歲體重愈輕者有愈高的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出生時體重低於 2.5 公斤者比大於 4.5 公斤者,增加 28% 心臟病死亡率;一歲時體重低於 8.2 公斤者比大於 21.2 公斤者,增加 160% 心臟病死亡率。同時,對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的影響,一歲體重比出生體重更重要。因此,他們認為出生體重輕者 (尤其是低於 3.4 公斤),要特別注意營養補充,使一歲時的體重高於平均值。
巴克假設提出後至今,有許多研究不斷證實出生時體重輕或一歲時體重輕,會增加成人時許多疾病的罹患率和死亡率,例如高血壓、脂質代謝不正常、血液凝結、冠狀心臟病、中風、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等。這些疾病被認為是源於胎兒期營養不足,導致胎兒在內分泌、生理和代謝等的持續調整,以適應這營養不足,而降低胎兒在子宮內的成長發育,造成出生時的體重輕、或身體瘦或短。
護士的健康研究 -- 出生體重愈重罹患非致命冠狀心臟病和非致命中風的風險就愈低
「護士的健康研究」是一個還在進行中的十分重要、大規範的長期研究,始於 1976 年,對全美 121,700 名 30 歲 (1946 年生) 至 55 歲 (1921 年生) 女護士展開。在 1997 年英國醫學期刊 (BMJ),哈佛大學的瑞氣愛的花癡 (JW Rich-Edwards) 等人對「護士的健康研究」的 1992 年的問卷調查資料分析研究。在 1992 年時,研究對象的年齡介於 46-71 歲。在 1976 年開始研究時無心臟血管疾病並知道出生體重的 70,297 人的懷孕期滿生產的單胞胎中,有 889 名病發首次非致命冠狀心臟疾病 (包括心肌梗塞和冠狀血管再生成coronary revascularisation),及有 364 名病發首次非致命中風 (包括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調整去除年齡、體重指數、抽菸、高血壓、高膽固醇、父母 60 歲前心肌梗塞歷史、糖尿病、經期、停經後雌激素補充等干擾因子後,出生體重愈重罹患非致命冠狀心臟病和非致命中風的風險就愈低 (見表一)。
表一:調整去除干擾因子後,出生體重和罹患非致命冠狀心臟病和非致命中風的相對風險
出生體重 (公克) |
<2268 |
2268-2459 |
>2495-3175 |
>3175-3856 |
>3856-4536 |
>4536 |
所有非致命冠狀心臟疾病相對風險
(註 1) |
增加 32% |
增加 15% |
增加 2% |
對照組 |
減少 8% |
減少 32% |
心肌梗塞風險 |
增加 29% |
減少 5% |
減少 8% |
對照組 |
減少 8% |
減少 34% |
冠狀血管再生成風險 |
增加 32% |
增加 61% |
增加 14% |
對照組 |
減少 6% |
減少 15% |
所有中風風險 (註
2) |
增加 129% |
增加 38% |
增加 25% |
對照組 |
減少 1% |
減少 34% |
缺血性中風風險 |
增加 80% |
增加 103% |
增加 23% |
對照組 |
增加 10% |
減少 39% |
出血性中風風險 |
增加 268% |
增加 5% |
增加 83% |
對照組 |
增加 11% |
減少 40% |
所有非致命心臟血管疾病相對風險
(註 3) |
增加 49% |
增加 25% |
增加 12% |
對照組 |
減少 4% |
減少 32% |
註
1:所有非致命冠狀心臟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和冠狀血管再生成coronary revascularisation。
註
2:非致命中風包括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
註
3:所有非致命心臟血管疾病包括所有非致命冠狀心臟病和所有非致命中風。
罹患所有非致命冠狀心臟病的風險,出生體重低於 2268 公克者比出生體重 3175-3856 公克者增加 32% 風險,而出生體重大於 4535 公克者比出生體重 3175-3856 公克者減少 32% 風險。出生體重低於 2268 公克者罹患所有非致命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出生體重大於 4535 公克者的 1.94 倍。出生體重每增加 454 公克 (1 磅) 可平均降低 5% 所有非致命心臟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
罹患所有非致命中風的風險,出生體重低於 2268 公克者比出生體重 3175-3856 公克者增加 129% 風險,而出生體重大於 4535 公克者比出生體重 3175-3856
公克者減少 34% 風險。出生體重低於 2268 公克者罹患所有非致命中風的風險是出生體重大於 4535 公克者的 3.8 倍。出生體重每增加 454 公克 (1 磅) 可平均降低 11% 所有非致命中風的罹患風險。
罹患所有非致命心臟血管疾病 (包括所有非致命冠狀心臟病和所有非致命中風) 的風險,出生體重低於 2268 公克者比出生體重 3175-3856 公克者增加 49% 風險,而出生體重大於 4535 公克者比出生體重 3175-3856 公克者減少 32% 風險。出生體重低於2268公克者罹患所有非致命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出生體重大於 4535 公克者的 2.19 倍。
巴克團隊和芬蘭的研究 -- 出生體重愈輕者及長大到 7-15 歲時體重指數過重較易罹患冠狀心臟病死亡
在 1999 年二月英國醫學期刊 (BMJ),巴克的研究團隊再和芬蘭國家公衛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合作,對赫爾辛基 1924-1933 年生的 3,641 名男性研究,從 1971-1995 年間共中有 1084 人 (30%) 死亡,其中 310 (8.5%) 是死於冠狀心臟病,死於冠狀心臟病的平均死亡年齡為 58 歲 (介於 38-71 歲),標準死亡率為 83,比全國的標準死亡率 100 低。研究結果顯示出生體重愈輕者及長大到 7-15 歲時體重指數過重較易罹患冠狀心臟病死亡。
嬰兒重量指數 (ponderal index) 是體重 (以公斤為單位) 除以身長 (以公尺為單位)
的三次方;體重指數 (BMI) 是體重(以公斤為單位) 除以身高 (以公尺為單位) 的平方。在這研究中,冠狀心臟病死亡和出生時的重量指數 (PI) 的有重要的統計意義,而和出生體重則無重要的統計意義。不過,出生體重愈輕者還是較易罹患冠狀心臟病死亡,例如出生體重為低於 2500 公克者,比大於 4000 公克者增加 13% 冠狀心臟病死亡 (表二)。
表二:調整去除干擾因子後,出生體重、出生重量指數和11歲時體重指數與罹患冠狀心臟病的相對風險
出生體重 (公克) |
2500 |
3000 |
3500 |
4000 |
> 4000 |
冠狀心臟疾病相對風險 |
增加 13% |
增加 23% |
增加 46% |
增加 11% |
對照組 |
出生重量指數
(kg/m3) |
25 |
27 |
29 |
> 29 |
|
冠狀心臟疾病相對風險 |
增加 107% |
增加 75% |
增加 33% |
對照組 |
|
11歲時體重指數(kg/m2) |
15.5 |
16.5 |
17.5 |
> 17.5 |
|
冠狀心臟疾病相對風險 |
對照組 |
增加 28% |
增加 35% |
增加 53% |
|
出生重量指數 (PI) 是 25
kg/m3 者,比大於 29 kg/m3 者增加 107% 冠狀心臟病死亡 (表二)。出生時的重量指數 (PI) 每減少 1
kg/m3,會增加冠狀心臟病死亡風險 14%。
11 歲時的體重指數 (BMI) 大於 17.5 kg/m2 者,比 15.5
kg/m3 者增加 53% 冠狀心臟病死亡 (表二)。11 歲時的體重指數 (BMI) 每增加 1 kg/m2,會增加冠狀心臟病死亡風險 22%。
出生時的重量指數 (PI) 愈大、伴隨著成長到 11 歲時體重指數 (BMI) 愈小者,有愈低的冠狀心臟病死亡。例如出生重量指數大於 29
kg/m3、伴隨著成長到 11 歲時的體重指數 (BMI) 是 15.5
kg/m3 者,有最低的冠狀心臟病死亡;而出生時的重量指數是 25
kg/m3、伴隨著成長到 11 歲時的體重指數 (BMI) 大於 17.5
kg/m2 者,有最高的冠狀心臟病死亡;後者是前者的 5.3 倍 (表二)。
對冠狀心臟病死亡風險的影響,出生重量指數 (PI) 比 11 歲時體重指數 (BMI) 更重要。例如出生重量指數 (PI) 高的男孩,即使到 11 歲時體重有點過重,仍然還是有低冠狀心臟病死亡風險;而出生重量指數 (PI) 低的男孩,到 11 歲時有點過重,則會進一步增加冠狀心臟病死亡風險。
出生時瘦的嬰兒缺少肌肉,如果瘦的嬰兒成長至兒童期時增加大量重量,可能所增加的大量重量是不成比例的高脂肪重量,所以會造成增加冠狀心臟病的死亡風險。此外,在老鼠研究,胎兒期的營養不足使得發育阻礙,伴隨出生後良好的營養使得發育加速,這樣的結果卻會使壽命縮短。
血漿的纖維蛋白原和第七因子濃度愈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高
胎兒及嬰兒時期的發育阻礙使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增加的原因有不少,包括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和第七因子 (factor VII),血漿的纖維蛋白原和第七因子濃度愈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高。1992 年巴克等人在英國醫學期刊 (BMJ) 一研究,顯示一歲時的體重較輕者,長大成人後有較高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和第七因子濃度。
高類胱胺酸濃度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獨立危險因子
此外,近幾年來許多研究已證實麥卡力 (KS McCully) 在 1969
年率先發現並提出的高類胱胺酸 (homocysteine) 濃度,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獨立危險因子 (約三分之一心血管疾病是由於此因),或許類胱胺酸在此也扮演重要角色。而要檢驗這也不難,因為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大規範、長期的「醫師的健康研究」和「護士的健康研究」已發表過出生體重輕和一歲時體重輕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研究、及高類胱胺酸 (homocysteine) 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只要把這些資料組合分析,便可知道答案。
重量級寶寶不健康?
或許重量級寶寶被認為不健康是理所當然的世俗關念,然而,很多時候一般認為理所當然的世俗關念是要面對科學的挑戰,有時候理所當然的世俗關念經過科學的挑戰後卻要修正,例如早期神聖宗教理所當然的太陽繞著地球轉的世俗關念,經過科學的挑戰後,卻要修正成哥白尼的地球繞著太陽轉的異教關念。
懷孕時補充足夠的營養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寶寶出生體重輕,可要特別注意補充營養,使成長到一歲時體重能增加。此外,台中的巨嬰長大成人的健康能加以追蹤,將是重要的。或許台灣也該研究與建立出生體重及一歲時體重和多種疾病的台灣資料,讓台灣人們有更好的資訊來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
「所以,我《健康機器人》《若巴特》講的話是有科學研究證據,可不是開玩笑的吧!」
(Written on
03/25/1999.)
©
Copyright 1999-2002 DEENG-LIH HUANG. All rights reserved.
Posted
on 01/22/2002.
相關文獻:
-
寶寶愈重 成人後愈不健康?
-
健康太空船-5:重量級寶寶不健康?
-
健康太空船-7:寶寶出生體重輕,成人後易罹患糖尿病 如何設定寶寶未來程式?
Disclaimer: 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文章內容是作者的責任,本網站或健康族股份有限公司和文章內容無關聯並對文章內容不負責任。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author.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 This web site or Health Family Corporation have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have no responsibility over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