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與喝酒者有約 三八婦女節 向酒說不
黃頂立 DEENG-LIH HUANG, Ph.D.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有機化學博士
E-mail: dh459@columbia.edu
(電腦字數統計:中文字 1,192,英數字 74)
自從報導指出喝酒有益心血管疾病後,使得彌漫酒國文化的台灣除了更有好理由沈醉於酒國外,更莫名其妙的將喝酒塑造成「有品味的時尚」。然而,「國王的新衣」裡的小朋友聞到這個莫名其妙的「有品味的時尚」時,卻不得不再天真無邪的說「好臭」。
不過,如果你是有智慧有主見的現代女性,可不要隨波逐流、高舉酒杯來慶祝三八婦女節或任何時刻,因為乳癌與喝酒者有約 -- 女性喝酒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女性乳癌是全世界罹患最多的女性癌症之一,美國癌症協會估計今 (1999)年美國有 44,300 人將死於乳癌;在臺灣女性乳癌是 1997 年男女性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第五順位,在當年死亡人數為 1,073 人,每十萬人口有 10.2 人死於乳癌。
有不少報告研究關於喝酒和乳癌的不尋常關係,雖然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出喝酒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由於各種研究條件的限制,其結果仍有爭議。為了讓這爭議能沈澱下來有較清楚的影像,哈佛大學及其他多個研究單位的史密斯華納 (SA Smith-Warner) 等人便結合了 6 個在加拿大、荷蘭、瑞典和美國做的觀察性研究,進一步做分析研究,發表在 1998 年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AMA)。這樣的結合分析研究可以改善研究條件的限制,例如研究對象大增為 322,647 人 (其中 4,335 人診斷出有侵略性乳癌),研究時間延長至最多 11 年,因而可使結果更均勻可靠。
調整去除多項干擾因子後,研究結果顯示喝酒確實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而且罹患風險是隨喝酒的酒精含量呈線性增加,一直到每天喝 60 公克酒精,超過這個量則沒再進一步增加。和不喝酒精比較,每天喝酒精 10 公克和每天喝 30-60 公克,各增加乳癌罹患風險 9% 和 41%。至於酒精的來源,不管是紅酒、白酒、啤酒或烈酒,都同樣的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紅酒或白酒 2.8-5.6 杯、啤酒 2.3-4.5 瓶或烈酒 2.0-4.0 杯都約可提供酒精 30-60 公克。
同時,這結果是調整去除多項干擾因子後 (例如是否停經) 所得到,所以喝酒確實是乳癌的獨立危險因子。至於其作用機制還不清楚,也許和雌激素的變化有關。
在同年同一期刊,路意斯安納大學的尤 (H Yu) 提出一個很有建設性的建議,指出其作用機制也許和似胰島素成長因子 (IGF) 有關。因為累死沒生 (A Rasmussen) 等人在 1998 年乳癌研究論文期刊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的一研究,顯示 IGF 是多種癌細胞 (包括乳癌) 的有絲分裂 (mitosis) 因子。此外,IGF還可抑制乳癌細胞的設定死亡 (apoptosis),因而可促進乳癌細胞的增殖。IGF 和雌激素也有相乘作用,可刺激乳癌細胞的增殖及對抗一些防止乳癌細胞增殖分子的作用。漢慶生 (SE Hankinson) 等人在 1998 年 Lancet 期刊的一研究,顯示血漿有較高 IGF-I 的停經前女性會增加乳癌罹患風險。
大部分在體內循環的 IGF 是由肝臟製造,少量喝酒可促進 IGF 製造,但喝酒過量卻會損壞肝臟,導致肝臟減少製造 IGF。古的門古魯恩 (DE Goodman-Gruen) 等人在 1997 年美國傳染病學期刊 (Am J Epidemiol) 的一研究,顯示喝酒的女性比不喝酒的女性的血清有較高的IGF-I。汕頭那裡啊 (F Santolaria ) 等人在 1995 年酒精期刊 (Alcohol) 的一研究,顯示酒鬼或肝硬化病人的血清 IGF-I 會降低。因此,IGF 可以合理的解釋為何喝酒過量卻沒再進一步增加罹患風險。
其實,丹麥的加呢戀 (A Tjonneland) 等人在今 (1999) 年 1 月美國臨床營養期刊 (Am J Clin Nutr) 的一研究,顯示喝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喝酒者有較健康的飲食生活有重要關係。
此外,要降低心血管疾病有太多比喝酒更更好的選擇。所以,有智慧的女性是否該跟酒說不呢?
(Written on
03/07/1999.)
©
Copyright 1999-2002 DEENG-LIH HUANG. All rights reserved.
Posted
on 02/15/2002.
相關文獻:
-
喝酒有益心血管疾病和喝酒者的健康飲食生活有關
-
乳癌與喝酒者有約 三八婦女節 向酒說不
-
喝酒會增加乳癌風險 葉酸可降低乳癌風險
Disclaimer: 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文章內容是作者的責任,本網站或健康族股份有限公司和文章內容無關聯並對文章內容不負責任。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author.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 This web site or Health Family Corporation have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have no responsibility over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