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1/3) 兒童和成人的腦神經病變
-- 精神分裂症、注意力不足活動過度症 (ADHD)、憂鬱症
黃頂立 DEENG-LIH HUANG, Ph.D.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有機化學博士
E-mail: dh459@columbia.edu
(電腦字數統計:中文字 3,066,英數字 135。附 3 個圖)
2000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在
10 月 9 日公佈,由瑞典哥生堡 (Gothenburg) 大學的名譽退休教授卡爾生 (Arvid Carlsson,77
歲)、美國洛克斐勒大學的葛林加德 (Paul Greengard,74 歲) 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肯德爾 (Eric Kandel,70
歲) 三人共同獲得。這三位得主是在他們的研究領域都是名符其實的大師。他們的研究對兒童和成人的腦神經病變及學習和記憶有重要的貢獻。
台灣最近股票慘跌,有人要賣腎求現金。拜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剛頒給神經系統領域的熱潮,現在有個腦袋靈光的科技新貴想到要趁熱賣神經細胞。因為神經細胞 (nerve cells) 也叫做神經元 (neurons),所以一個神經細胞就淑淑(便宜)只賣一元好了,猜猜看他腦袋的神經細胞可賣多少元?哇!發了!發了!他發了!竟然超過一千億元!
是的,人的腦袋裡有超過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神經細胞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和大小,圖一顯示典型的神經細胞構造。神經細胞的構造有細胞體,其中間有個細胞核。細胞體周圍有許多長得較短像樹枝狀的「樹狀突」(dendrites) 和一條長得較長像主軸的「軸突」(axon)。神經訊息的傳遞是由細胞體經由軸突送出,傳遞給另一個神經細胞的樹狀突接收,再送入細胞體;不過軸突和樹狀突的末端並沒有接觸在一起,而是留有一個空隙,兩者的這個末端就叫做「突觸」 (synapses)。突觸就是
2000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有關「神經系統的訊息轉導」的重要部位。另外,軸突就好像電線,周圍有一節一節的髓鞘保護。如果髓鞘損壞,就會產生所謂的「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圖一右下角),通常發生在眼、腦和脊椎的神經細胞。維他命
B12 對神經系統很重要,包括髓鞘。維他命
B12 主要存在於動物類,是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養分之一,所以素食者要特別注意補充。
圖一神經細胞的構造
卡爾生 (Arvid Carlsson)
在 1950 年代末期多巴胺 (dopamine) 仍被認為只是合成另一個神經傳導因子正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的一個前驅物。卡爾生的主要貢獻是發現多巴胺本身也是腦部的一個神經傳導因子;多巴胺的量特別高的區域是在腦部基底神經節
( basal ganglia)。
卡爾生的另一主要貢獻是發現多巴胺對控制身體的行動動作十分重要。降血壓的天然藥物利血平
(reserpine) 可減耗一些神經傳導因子在「突觸」的貯存量。卡爾生發現動物施予利血平後,就失去了自然的行動動作能力;當再施予
L-多巴後,又可恢復自然的行動動作能力。同時,他發覺動物施予利血平後所引發的症狀和帕金森氏症 (Parkinson's disease) 相似;進一步研究,發現帕金森氏症病人腦部的基底神經節缺乏多巴胺。他還顯示用L-多巴治療,可以使腦部多巴胺的量變成正常。結果
L-多巴就被發展成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而且至今仍是最重要的標準治療藥物。
額葉(大腦前方)負責控制身體的動作,帕金森氏症是腦部的多巴胺由基底神經節運送到額葉異常;當額葉缺乏多巴胺時,會產生帕金森氏症的症狀,例如顫抖、肌肉僵硬、行動能力降低、失去臉部表情等。至於為何基底神經節製造多巴胺的細胞會退化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另一個和多巴胺有關的疾病,不過和帕金森氏症相反的,卻是和腦部多巴胺的過度反應有關。卡爾生發現治療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精神病藥物(例如在
1950 年代就存在的第一個治療精神病的藥物 chlorpromazine,其長相請見圖二)降低症狀的作用機制,是可以和多巴胺受體結合,因而阻擋多巴胺和多巴胺受體結合,所以可以降低多巴胺在突觸的傳導,而降低多巴胺的過度反應。
圖二:在
1950 年代就存在的第一個治療精神病的藥物 chlorpromazine
這些精神病藥物可降低多巴胺的傳導,所以也可能產生一些類似巴金森氏症的副作用。其他可能的副作用還包括肌緊張度不足、坐立不安、遲緩性運動困難(臉、嘴和身體的不自主性異常動作)、體重增加、皮膚問題等。
值得注意的是,高劑量的安非他命類物質會增加多巴胺(和其他神經傳導因子)的過度反應,也會引起類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這個叫做「安非他命精神病」(amphetamine psychosis),會進一步惡化精神分裂症。所以安非他命類千萬碰不得。
精神分裂症的英文 schizophrenia,是源自希臘字的「分裂」(split) 和「精神」(mind)。精神分裂症常被誤認為有多重性格,其實精神分裂症指的是和真實分裂,不能分辦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並沒有多重性格。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病之一,其發生率約為所有人口的
1%,比阿滋海默氏症 (Alzheimer's disease)、糖尿病或多發性硬化症還要多。男女罹患的機率相同,不過罹患的高峰期男性較早,通常在
18-26 歲;女性則在 26-45 歲。兒童也會產生兒童型精神分裂症,通常在
7 歲以後開始發病,症狀和成人相似。精神分裂症的醫療消耗不小,根據美國腦神經學會
1997 年的統計,佔去了美國所有病床的四分之一,一年醫療花費
$3,250 億美元。
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有如:(1) 妄想 -- 奇怪、錯誤的信念,例如認為被外星人控制、有人要捉拿他等。(2) 幻覺
-- 聽到奇怪的聲音、看到奇怪的東西、聞到奇怪的味道、感覺到奇怪的感覺(例如有虫在皮膚內爬)等。(3) 不正常、沒組織的想法或(和)語言
-- 少說話,說話沒組織,中途立意換話題等。(4) 工作和社交能力崩潰。(5) 緊張症。
精神分裂症病人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有較大的側腦室 (lateral ventricles)。此外,還有些病人腦部有較小的海馬 (hippocampus)、較大的基底神經節、和額葉前部皮質異常;不過這些也會發生在沒有精神分裂症的人。
精神分裂症的原因還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多種因子造成的。除了多巴胺的過度反應外,基因也是個危險因子。一般人口的罹患率只有
1%;但兄弟姊妹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罹患率則增為 15%。同卵雙胞胎同時有此症的罹患率約50%;而異卵雙胞胎則只有約
15%。
環境也是一個危險因子,例如家庭壓力、社交互動不良、幼年感染病毒或創傷等,都可能誘發精神分裂症。
注意力不足活動過度症 (ADHD)
注意力不足活動過度症 (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也是一個和多巴胺有關連的病症。雖然其病因還不清楚,一般認為和腦部多巴胺的活性不足有關(與精神分裂症相反)。
在美國所有的學齡兒童中有約 5% 男孩和 2% 女孩有此症,也就是約
150-350 萬學齡兒童。有此症的兒童長到青春期時仍有此症的人,最多可高達
80%;而長到成人後,則最多可高達 65%。
M Ernst 等人在 1998 年神經科學期刊 (J Neurosci) 的一項研究,對
17 名 ADHD 成人和 23 名健康成人對照組,用陽電子放射斷層檢驗(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分析腦部。結果發現
ADHD 成人腦部前額皮質區製造多巴胺的酉每--多巴去碳酸酉每 (DOPA
decarboxylase) -- 的活性缺乏。腦部前額皮質區負責活動和認知,包括注意力。這是第一個直接証據顯示
ADHD 成人腦部多巴胺的製造異常。
接著在 1999 年美國精神病學期刊 (Am J Psychiatry),M Ernst 等人的另一項研究,對
17 名 ADHD 兒童和 10 名健康兒童對照組,用同樣方法分析腦部。結果發現
ADHD 兒童比健康兒童的右中腦有 48% 較多的 [18F]DOPA 堆積,而且
[18F]DOPA 的堆積和症狀嚴重度有關。這建議 ADHD 兒童腦部多巴胺異常。
ADHD 不易診斷,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出版的「精神病變的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V),有
18 項特定行為徵候標準,其中包括注意力不足 9 項、活動過度
6 項和衝動 3 項。
ADHD 的治療包括教育輔導和藥物。若要使用藥物治療,要審慎評估是否有其他治療選擇及藥物的正面和負面作用。
目前在美國治療 ADHD 最熱門的藥物是 ritaline;在過去八年來,ritaline
的生產增加了七倍;大概有100萬兒童靠藥物治療,一年花費約
30 億美元。
Ritaline (化學俗名
methylphenidate hydrochloride,圖三) 最初是在 1950 年代用於治療嗜眠病(在不規律時間突然睡著)的藥物。Ritaline的作用機制是可以降低多巴胺的再吸收,使腦部有較多的多巴胺可利用,多巴胺也就可以留在突觸久一點,所以可以降低活動過度和其他的行為問題。
圖三:Ritaline (化學俗名
methylphenidate hydrochloride)
Ritaline 可能的副作用包括睡不著、憂鬱、刺激過敏、頭痛、胃痛、血壓上升、食慾降低(高劑量還會因而阻礙成長)、性格改變等。
此外,ritaline 在腦部的作用十分類似安非他命和古柯鹼,所以藥物成癮或可能增加兒童長大後較容易吃毒品的風險,是一個受重視的爭議問題。動物研究顯示,在幼年時有受過這方面刺激的動物,較容易有吃古柯鹼的傾向。另外,有些研究顯示,ritaline
使人較有吃毒品成癮的傾向。不過有些研究人員認為,有 ADHD
的兒童,長大後本身就有較容易使用各種藥物的傾向。限於篇幅,以後再對
ADHD 多加探討。
憂鬱症
此外,卡爾生在腦部神經傳導因子作用機制的研究,對治療有關腦神經傳導因子的疾病的藥物研發有重大的貢獻與影響。例如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便是和憂鬱有關的兩個主要神經傳導因子,當其量少時會感覺憂鬱,而其量多時則會感覺快樂。新一代治療憂鬱較好的藥物 (如百解憂
prozac),是可以選擇性的阻擋血清素的再吸收,而維持血清素量的充足,所以可去除憂鬱。
(Written on
11/14/2000.)
©
Copyright 2000-2002 DEENG-LIH HUANG. All rights reserved.
Posted
on 01/02/2002.
相關文章:
-
2000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 (1/3) 兒童和成人的腦神經病變
-
2000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 (2/3) 兒童和成人的腦神經病變--杭亭頓氏舞蹈病
-
2000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 (3/3) 學習與記憶
-
2000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無殼蝸牛立大功
Disclaimer: 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文章內容是作者的責任,本網站或健康族股份有限公司和文章內容無關聯並對文章內容不負責任。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author.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 This web site or Health Family Corporation have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have no responsibility over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