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簡介 | 常見問題 | 健康資訊 | 產品 | 訂購 | 連絡我們 |

 

 

健康太空船-10:胎兒不正 轉轉轉 艾灸可轉正

 

黃頂立 DEENG-LIH HUANG, Ph.D.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有機化學博士
E-mail: dh459@columbia.edu 
(電腦字數統計:中文字 3,610,英數字 206;有 2 個表)

 

黑茫茫的《垃圾》星球和放臭屁的《焚化爐》星球激烈的角力翻滾,颳起了一個黑旋渦。轉轉轉,這個黑旋渦愈轉愈巨大。轉轉轉,Oh, my God!(噢,我的天啊!)請各位趕快繫緊安全帶,《健康太空船》正被轉轉轉的轉入這個巨大的黑旋渦。這時船長臨危不亂,立即按下「抗翻轉」緊急按扭,以防止《健康太空船》像華航的飛機在香港機場翻轉成肚皮朝上、頭部朝下的世紀末奇觀。

懷孕的媽媽勿按「抗翻轉」緊急按扭

不過,懷孕的媽媽可干萬不要學船長按下「抗翻轉」緊急按扭,因為在懷孕期間的前 30 週,胎兒的胎位不正是很尋常的。如果一按下「抗翻轉」緊急按扭,Oh, my God!肚子裡的胎兒就不能轉轉轉的翻轉成正常的頭部朝下,而就不能安全自然的生下可愛的寶寶。Oh, my God!那這豈不是太不可愛了!

大家都知道,「千禧寶寶」的競賽規則必須是自然生產的才算數,而如果胎兒胎位不正,自然生產不僅困難,還將會增加母親和胎兒在生產時的損傷風險。所以,為了讓期待「千禧寶寶」的父母能順利的自然生產,在黑旋渦裡轉轉轉仍臨危不亂的船長,特別要在距離「千禧寶寶」競賽前兩個多月的關鍵時刻,赤裸裸的暴露一個只能讓有緣期待「千禧寶寶」的父母看的轉轉轉秘密。這個轉轉轉秘密可幫助臀部朝下的胎兒,在關鍵時刻轉轉轉的轉成正常的頭部朝下。所以有緣期待「千禧寶寶」的父母可要轉轉轉大眼睛仔細瞧囉!

臀位生產的危險

首先,各位要了解臀部朝下的臀位生產(breech presentation)是有高危險性的。和頭部朝下的正常生產比較,臀位生產的胎兒在出生前後的死亡率約是頭部朝下正常生產的 4 倍。

即使是臀部朝下,生產的方式也有不同的危險性。例如在 1998 年婦產科 (Obstet Gynecol)期刊,瑞典卡洛林斯加研究院(Karolinska Institute,每年頒布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單位)的羅門 (J Roman) 等人的一個研究,對瑞典 1987-1993 年間所有的非畸形、沒早產(至少懷孕 37 週)、單胞活胎的臀部朝下嬰兒研究,共有 15,818 名。和選擇剖腹生產者比較,陰道生產的嬰兒會增加死亡風險 1.5 倍和增加生產時的傷害風險 11.2 倍。而由陰道生產改成緊急剖腹生產則會增加新生兒抽搐風險 3.1 倍。陰道生產或緊急剖腹生產的嬰兒會增加在出生後第五分鐘亞普格分數 (Apgar score) 偏低的風險(註)。至於生產時對母親造成的病態,陰道生產改成緊急剖腹生產者有最高的風險 (2.8%),陰道生產者和選擇剖腹生產者的風險則較低 (各為 1.8% 和 1.7%)。
(註:亞普格分數是在新生兒出生後第一和第五分鐘,對新生兒做心跳速率、呼吸力、肌肉張力、反射應激性和顏色等五項評分,每項最低零分,最高 2 分,總分最多 10 分,分數愈低愈不好。)

臀位朝下的機率

雖然在懷孕 30 週前胎兒的胎位不正是很尋常的,但愈接近生產期時,胎兒的活動就愈能促進胎兒自動的轉成頭部朝下的正常胎位。不過,對首次懷胎者,胎兒自動轉成頭部朝下的正常胎位機率還是比非首胎者的人低。例如在 1985 年德國的婦產科期刊 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咖哩球 (S Gottlicher) 和美加瑞客 (J Madjaric) 對 4,066 名孕婦的一個研究,顯示胎兒由臀位朝下自動轉為頭部朝下的機率,在懷孕第 29 週時,首次懷胎只有 31.1%,而非首次懷胎則增為 70.2%;在第 33 週時,首胎為 15.5%,而非首胎則增為 57.5%。從第 37 週起,不論是首胎或非首胎,自動轉為頭部朝下都很不可能再發生。相反的,胎兒也可能由正常的頭部朝下自動轉為臀位朝下,不過非首胎發生的機率卻反而比首胎高。在第 29 週時,首胎的機率為 0.6%,而非首胎則為 2.3%。從第 33 週起,不論是首胎或非首胎,都很不可能再發生。

另外其他研究也發現過去曾有妊娠期完整的臀位朝下胎兒經驗者,胎兒由臀位朝下自動轉為頭部朝下的機率也較低。

何時可確定是否臀位朝下

咖哩球 (S Gottlicher) 和美加瑞客 (J Madjaric)在 1989 年同一期刊的另一個對 1,019 名孕婦的研究,顯示在第 32 週到第 40 週生產時,胎兒臀位朝下的比率有 5.1%,而頭部朝下的比率則有 94.9%。在臀位朝下的胎兒中,首次懷胎有 6%,而非首次懷胎則有 4.3%。他們還顯示在第 35 週後,便沒再發現胎兒由正常的頭部朝下自動轉為臀位朝下。至於胎兒由臀位朝下自動轉為正常的頭部朝下,除了一個非首次懷胎特例在第 39 週發生外,在第 36 週後也沒再發現(其中首胎在第 36 週後,而非首胎則在第 35 週後)。所以除了罕見的特例外,胎兒是頭部或臀位朝下,在懷孕約第 35/36 週就已確定。

增加臀位朝下的危險因子

魏思特貴戀 (M Westgren) 等人在 1992 年英國產科婦科醫學期刊 (Br J Obstet Gynaecol) 對 4,600 名孕婦的長期觀察研究,在懷孕第 32 週超音波檢驗發現 310 人 (6.7%) 胎兒臀位朝下。這 310 人中的 177 人 (57%) 後來由臀位朝下自動轉為頭部朝下,剩下的 133 人 (43%) 到生產時仍維持臀位朝下。最後臀位生產的 140 人中,133 人 (95%) 是在懷孕第 32 週就是臀位朝下。他們發現胎兒腳伸長、出生體重輕、臍帶短、首胎等會增加臀位生產的風險。

此外,華盛頓大學的瑞噢 (J Rayl) 等人在 1996 年美國產科婦科醫學期刊 (Am J Obstet Gynecol) 的一個以人口分佈為基礎的個案控制研究,在 1987-1988 年對華盛頓州的新生兒研究,臀位朝下個案組有 3,588 人,而正常頭部朝下對照組則有 8,183 人。結果顯示增加臀位朝下的風險因子有:出生體重輕、妊娠期短、首胎、高齡產婦等。當把這些因子算入去除後,腦水腫、糖尿病產婦、嬰兒先天性畸形、懷孕抽煙和胎兒期的照顧太晚或沒有等也會增加臀位生產風險。

體外迴轉術可矯正臀位朝下

體外迴轉術 (ECR, external cephalic version) 可幫忙將胎兒由臀位朝下轉為頭部朝下。在 1993 年德國的婦產科期刊 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沙林 (E Saling) 等人對一千名德國臀位朝下孕婦的研究,顯示其成功率為 52%。增加成功率的因子有:出生體重輕、妊娠期長、生產次數多、產婦年齡高、產婦體重增加等。至於典型的體外迴轉術併發症和因而導致的剖腹生產比率則只有 2.3%。

在 1993 年婦產科 (Obstet Gynecol) 期刊,北卡羅來那大學的張 (J Zhang) 等人,對 1980-1991 年間所有英文發表的體外迴轉術文獻總分析,顯示美國研究的體外迴轉術成功率為 65%(介於 48-77%)。而且一旦迴轉成功,幾乎所有的胎兒都能保持頭部朝下直到生產。所有施行體外迴轉術的人中,後來進行剖腹生產的平均比率為 37%,而沒施行體外迴轉術的對照組則為 83%。同時,體外迴轉術還有經濟效益,總費用比臀位生產節省 12.3%。

在 1998 年歐洲婦產科和生殖生物學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期刊,義大利的諾奇 (S Norchi) 等人,對 160 名義大利臀位朝下孕婦的研究,顯示體外迴轉術的成功率為 67%。其中非首胎的成功率又比較高,有 86%;而首胎則有 56%。體外迴轉術成功的人中,有約 90% 是頭部朝下的陰道生產。

艾灸也可矯正臀位朝下

傳統中醫長久以來就有用艾灸 (moxibustion) 來幫忙將胎兒轉轉轉的由臀位朝下轉為頭部朝下。其方法是藉著燃燒捲成如香煙般的艾蒿 (mugwort,學名 Artemisia vulgaris),對位於第五小腳趾的趾甲外側的 BL 67 (Zhiyin 支陰) 穴進行艾灸。

1998 年在著名的美國醫學學會期刊 (JAMA),義大利的卡地尼 (F Cardini) 和中國的黃 (W Huang) 的一個隨機控制研究,對 260 名首次懷胎、胎兒正常、胎兒臀位朝下的中國孕婦研究。由於過去一些研究顯示在懷孕第 32 週以前矯正臀位朝下是無效的,所以選擇在懷孕第 33 週進行,隨機分成二組,用艾灸的治療組和不用艾灸的對照組各有 130 人(表一)。

 

 

表一:艾灸治療組和不用艾灸的對照組的基礎資料

  艾灸治療組 不用艾灸的對照組
人數 130 人 130 人
平均年齡 25.5 ± 2.5 歲 25.5 ± 3.0 歲
孕婦平均身高 159.8 ± 3.9 公分 158.8 ± 3.8 公分
在第33週時胎兒腳伸直的比例 60.8% 52.3%
新生兒平均體重 3234 ± 347 公克 3252 ± 420 公克
新生兒頭蓋骨平均周圍 34.2 ± 1.3 公分 34.3 ± 1.3 公分
男性新生兒比例 47.7% 43.1%

  

 

艾灸的治療方法很簡單

艾灸的治療方法很簡單,治療組的孕婦和其配偶或要施行治療的人在醫院接受一堂指導課後,便回家做。孕婦在被艾灸時可放鬆坐著或半躺著,然後施行治療的人坐著對 BL 67 穴進行艾灸,每次治療 30 分鐘,每腳各 15 分鐘,儘可能在下午 5 點到 8 點做。艾灸的熱灸程度以剛好低於能忍受為止 -- 也就是可以使附近血管舒張充血,但卻不會燙出水泡。治療組中的 87 人每天治療一次,另外 43 人則每天治療二次。有一些徵候可建議胎兒已翻轉,例如上腹部或季肋部的壓力減少、下腹部的壓力增加、頻尿、在下腹有不一樣的感覺。若治療 7 天後胎兒仍然是臀位朝下,則再多治療 7 天。

結果顯示在懷孕第 35 週時,胎兒轉為頭部朝下者,治療組有 75.4% (98/130 人),對照組有 47.7% (62/130 人) -- 也就是治療組比對照組的臀位朝下相對風險平均減少 58%。這時胎兒臀位仍朝下者可選擇體外迴轉術。治療組有一人選擇,但沒迴轉成功;對照組則有 24 人選擇,19 人成功。扣除掉這些進行體外迴轉術不管是否成功的人,生產時胎兒頭部正常朝下的,治療組有 76% (98/129 人),對照組有 58.5% (62/106 人) -- 也就是治療組比對照組的臀位朝下相對風險平均減少 30%。沒扣除掉這些進行體外迴轉術的人,生產時胎兒頭部正常朝下的,治療組有 75.4% (98/130 人),對照組有 62.3% (81/130 人 )-- 也就是治療組比對照組的臀位朝下相對風險平均減少 21%。

每天艾灸治療二次效果較佳

這研究還發現用艾灸每天治療二次比每天治療一次的效果顯現較快。在治療一週後胎兒轉為頭部朝下的比率,每天治療二次的有 79.1%,而每天治療一次的則只有 55.2%。在治療二週後胎兒轉為頭部朝下的總比率,雖然每天治療二次的較高,有 81.4%,而每天治療一次的只有 72.4%,但兩者並沒有重要的統計差異。至於剖腹生產的比率,治療組和對照組沒重要差異 (表二)。

 

 

表二:艾灸治療組和不用艾灸的對照組的剖腹生產比率

  艾灸治療組 不用艾灸的對照組
剖腹生產人數 46 人 47 人
剖腹生產比率 35.4% 36.2%
臀位朝下的剖腹生產人數 26 人 26 人
頭部朝下的剖腹生產人數 20 人  21 人

 

 

這研究還要孕婦記錄每天一個小時內胎兒的活動次數,結果治療組平均有 48.45 次,而對照組則只有 35.35 次。這表示艾灸顯然可增加胎兒活動。不過過去一些中國的研究顯示艾灸可刺激孕婦的神經,及對血漿氫基皮質酮(cortisol)和前列腺素有作用,所以明確作用機制仍待再研究。

艾灸治療的副作用

這研究在治療過程中有二人產生病變嚴重到停止治療,但不清楚是否因為治療引起的。此外,這研究沒發現艾灸有嚴重副作用,特別是沒有胎死子宮內或胎盤脫落。

不過,在 1992 年德國的婦產科期刊 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安哥 (K Engel) 等人的一個案例,指出一位首次懷胎有漏斗狀前置胎盤壁的孕婦,在重複艾灸後在懷孕第 39 週發現胎兒成功的轉為頭部朝下。但在例行的胎兒心跳檢查中,顯示胎兒心跳有嚴重的減速趨勢,便立即剖腹生產,卻發現胎兒和母親間有 300 cc 的大量輸血。因此他們認為沒有密切的醫療追蹤,艾灸似乎不適合自行治療。

卡地尼和黃認為如果他們的研究能被他人証實,應建議廣泛使用無侵犯性、價廉又容易使用的艾灸。

所以轉轉轉大眼睛仔細看到這轉轉轉秘密的人,就多了項成為幸運「千禧父母」的利器囉!

 

(Written on 08/31/1999.)

 

© Copyright 1999-2002 DEENG-LIH HUANG. All rights reserved. 

 

Posted on 01/25/2002.

 

Disclaimer: 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文章內容是作者的責任,本網站或健康族股份有限公司和文章內容無關聯並對文章內容不負責任。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author.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 This web site or Health Family Corporation have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have no responsibility over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邀稿

 

| 首頁 | 簡介 | 常見問題 | 健康資訊 | 產品 | 訂購 | 連絡我們 |

© 2001 健康族股份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所有資訊僅打算供一般知識參考,並不打算診斷、治療、治癒或防止任何疾病或取代任何醫療指示。有任何健康問題,請一定要儘速求醫。要開始一個新的健康療法時,請一定要先咨詢健康醫療專業人員。
© 2001 HEALTH FAMILY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information is intended for reference of general knowledge only and is not intended to diagnose, treat, cure or prevent any disease or to substitute for a medical advice. Please make sure to seek prompt medical care for any specific health problems. Please make sure to consult a health medical professional before starting a new fitness regi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