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飛加氧 手術加氧可降低傷口感染和醫療支出
黃頂立 DEENG-LIH HUANG, Ph.D.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有機化學博士
E-mail: dh459@columbia.edu
(電腦字數統計:中文字 2,977,英數字 161
)
唐飛想飛
想像如果你是一隻正要在藍天白雲間穿梭大展鴻翅飛翔的飛鳥,但就在你想要飛的時候,卻又為病所困不能飛時,你的感覺會怎樣呢?閣揆唐飛或許有最深刻的感覺。
唐飛在 (2000 年) 4 月 16 日住進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經過兩週住院療養後,在 4 月 29 日出院。統計顯示,一般胸腺瘤手術的平均住院日數約為七到十天。雖然唐飛的住院日數比這統計數字稍微長一點,但出院不久,5 月 3 日又因為傷口未完全癒合,加上輕微感染,而再住進台北榮總療養並接受抗生素治療。
在 520 就職典禮的前夕,唐飛的病情是否能參加就職典禮,及唐飛的健康狀況是否能應付接連而至的 6 月 2 日立法院施政總質詢,受到朝野的關注。於是台北榮總在 5 月 17 日再度對唐飛病情提出說明,証實唐飛有抗生素過敏反應,已在使用最後一線抗生素 -- 萬古黴素 (vancomycine) -- 來控制感染。
手術傷口感染是常見的
手術後傷口感染是常見的併發症。在所有手術病人中,約有 5% 會產生傷口感染;而結腸直腸手術更可高達 10-20%。手術後傷口感染也是昂貴的併發症。過去研究顯示,手術後傷口感染平均會增加住院日數約一週,而對癌腫瘤手術病人,則會增加約 12,500 美元的昂貴醫療費用。而且嚴重的手術後傷口感染甚至還會導致死亡。所以如何精進醫療科技來改善手術後的傷口感染是個重要的課題。
手術加氧可降低手術傷口感染
在 2000 年 1 月 20 日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 Engl J Med 2000;342:161-7),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DI Sessler 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的一項重要研究,顯示在手術過程中及過後兩小時補充氧氣,可降低約 54% 的手術傷口感染機率。
空氣主要由氮和氧組成,其中氧的含量約佔 21%。由於肺臟在全身麻醉狀況下的功能會不好,所以在麻醉後的手術過程和過後提供病人吸含氧量 30% 的空氣是一般標準步驟。
科學研究已經知道嗜中性白血球 (neutrophils) 需要氧來發揮殺死病菌的功能,也就是氧化殺菌,這也是對抗造成手術傷口感染的病菌最重要的方法。在 HW Hopf 等人在 1997 年手術檔案期刊(Arch Surg 1997;132:997-1004)的一項研究,曾顯示皮下傷口組織的氧張力
(PsqO2) 愈高,傷口感染率就愈低。因此,身體皮下組織的含氧量高便可促進嗜中性白血球的氧化殺菌功能而防止感染。而吸含氧量高的空氣可增加組織的含氧量。
手術加氧對肺的安全性
所以理論上,手術病人吸含氧量高的空氣應當可以降低手術的傷口感染。不過,有些醫生擔心手術病人吸入過多的氧可能較易使肺部部分塌陷 (pulmonary atelectasis)。所以,Sessler 領導的研究團隊在 1999 年麻醉學期刊(Anesthesiology 1999;91:991-8)的先前一項研究,便先對 30 名 18-65 歲接受結腸切除手術的病人研究,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按照一般標準,在手術過程及過後兩小時,吸含氧 30%(和氮 70%)的空氣;研究組則是吸含氧 80%(和氮 20%)的空氣。
結果顯示兩組的肺功能,在手術後都比手術前有顯著的降低,不過兩組的降低程度則沒有差異。同時,兩組的動脈氣體分壓 (arterial gas partial pressures) 和肺泡-動脈氧的差異 (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也是相當。此外,兩組的肺部部分塌陷的發生比率也是相當,吸含氧 30% 空氣的病人有 36%;而吸含氧 80% 空氣的病人則有 44%。至於肺部部分塌陷的程度(用佔肺部體積的比例來表示),兩組也是相當,吸含氧 30% 空氣的病人為 2.5% ± 3.2%;而吸含氧 80% 空氣的病人則為 3.0% ± 1.8%。
所以這項研究顯示,手術病人吸含氧量 80% 的空氣和一般標準步驟用的吸含氧 30% 的空氣對病人的肺部體積、肺部部分塌陷的發生率和肺部部分塌陷的程度相當。也就是說,手術病人吸含氧量 80% 的空氣和一般標準用的吸含氧 30% 的空氣的安全性是相當的。
手術加氧療法經濟又簡單
既然安全性不是問題,Sessler 等人便進一步研究吸含氧量高的空氣的這個理論在實際臨床應用上是否可以減少手術傷口的感染風險。
他們的研究設計是用目前最可靠的黃金標準 -- 隨機雙盲研究。同時,研究對象還選擇感染率最高的結腸直腸手術病人。他們將五百名結腸直腸手術病人平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按照一般標準,在手術過程及過後兩小時,用罩套補充含氧 30% 的空氣;研究組則是用罩套補充含氧 80% 的空氣。至於傷口感染的狀況,則是手術後每天檢查,一直到出院,然後再追蹤到手術後兩週回來門診時為止。
結果發現吸含氧 80% 空氣的病人的皮下組織氧張力(PsqO2) 和動脈氧張力比吸含氧 30% 空氣的病人,果然有顯著的提高。至於傷口感染的比率,發現吸含氧 80% 空氣的病人比吸含氧 30% 空氣的病人降低約 54% -- 在吸含氧 80% 空氣的病人只有 5.2%(13 人);而在吸含氧 30% 空氣的病人則有 11.2%(28 人)。
這個療法除了沒發現有不良副作用外,還有其他好處 -- 吸含氧 80% 比吸含氧 30% 的病人手術後麻醉醒來減少一半反胃和嘔吐的機率。其實這好處,Sessler 領導的研究團隊在 1999 年麻醉學期刊(Anesthesiology 1999;91:1246-52)的先前另一項研究就已經發現。所以這個研究再一次的確認這項好處。至於其作用機制則仍不清楚,可能和腸子敏感的局部缺血有關。
此外,這個研究還發現吸含氧 80% 也比吸含氧 30% 的病人有較低的加護病房使用率(2.0% 比 4.8%)和較低的死亡率(0.4% 比 2.4%),不過這兩項比率都不具重要統計意義。
在手術過程及過後補充含氧的空氣是要做的標準步驟,而要補充含氧量較高的空氣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把氧氣調高一點,氮氣調低一點罷了;而所增加的費用,也不過三分美元。所以這個療法不但是個有效降低傷口感染的療法,而且經濟又簡單 -- 不必增加或改變任何設施。同時還可節省下萬一感染所增加的住院和醫療費用。這費用如前面所提到的,手術後傷口感染平均會增加住院日數約一週,而對癌腫瘤手術病人,則會增加約12,500 美元的昂貴醫療費用。
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療法在補充含氧 80% 的空氣時,要用罩套才有效。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 A Kurz 等人在 1996 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 Engl J Med 1996;334:1209-15)的一項也是對直腸結腸手術病人 (200 名) 的研究,顯示手術後用鼻管補充氧氣三小時並沒有降低傷口感染的機率。
由於 Sessler 等人的這項最新研究是對感染率最高的結腸直腸手術,在當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相關評論中,F Gottrup 指出,這個在手術過程中及過後兩小時補充含氧 80% 空氣療法可能也可降低其他重大手術病人的感染風險。
Gottrup 還指出,改善手術傷口痊愈和降低感染的重點很多,最適當的似乎是注重在手術過程中、手術後在復原室和手術後的相關人員和相關工作,因為手術傷口感染的關鍵期,是在手術後接下來的幾個小時。
手術體溫降低會增加傷口感染、減緩傷口痊愈和延長住院日數
在動大手術時,輕微的體溫降低是很常見的。不過體溫降低可能會啟動調節體溫的血管收縮,而降低皮下組織的氧張力 (PsqO2),損壞嗜中性白血球的氧化殺菌能力,因而增加手術傷口感染風險。同時皮下組織的含氧量降低還會減少膠原沈澱而降低傷口痊愈的強度。體溫降低也會直接損壞免疫功能。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 A Kurz 等人在 1996 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 Engl J Med 1996;334:1209-15)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手術期間加熱讓病人保持正常體溫可降低傷口感染的機率、促進傷口痊愈和縮短住院日數。
A Kurz 等人對 200 名直腸結腸手術病人研究,隨機將病人分成兩組,其中體溫降低組(96人)在手術期間按照一般的標準進行,結果平均體溫輕微的降低為 34.7 ± 0.6°C;體溫正常組(104 人)則是在手術期間加熱讓病人保持正常的體溫,結果平均體溫為 36.6 ± 0.5°C。
結果發現傷口感染的比率,體溫正常組比體溫降低組降低約 68% -- 體溫降低組有 19%(18人);而體溫正常組則只有 6%(6 人)。體溫正常組的傷口拆線,比體溫降低組平均早一天。同時,體溫正常組的住院日數,平均縮短 2.6 天(20%)。
手術後減輕疼痛可降低傷口感染
先前提到,HW Hopf 等人的研究顯示皮下組織的氧張力 (PsqO2) 愈高,傷口感染率就愈低。在 1999 年 Lancet 期刊(Lancet 1999;354:41-2),Sessler 領導的研究團隊的另一項研究,顯示手術後有受到較好減輕疼痛照顧的病人,皮下組織的氧張力 (PsqO2) 就愈高。因此這項研究建議減輕手術後的疼痛,也是減少傷口感染的一個重點。
台灣加氧加油起飛
如果能善用最新的手術醫療科技研究發展,或許除了唐飛想飛可飛外,還有其他的手術病人也都可飛,因而可以減少手術後的痛苦折磨、傷口感染風險、和降低全民健保的支出。所以,你說台灣的醫療單位是否應該加氧加油起飛,積極的進行上述的這些簡單又經濟的療法在台灣的相關臨床研究呢?
(Written on
05/19/2000.)
©
Copyright 2000-2002 DEENG-LIH HUANG. All rights reserved.
Posted
on 02/13/2002.
Disclaimer: 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文章內容是作者的責任,本網站或健康族股份有限公司和文章內容無關聯並對文章內容不負責任。Copyright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the author.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 This web site or Health Family Corporation have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have no responsibility over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邀稿
|